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 2023-02-13

学习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枪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形成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高潮。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时间:1906年冬

人物: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刘道一(1884——1906)

地点:萍乡、浏阳、醴陵

结果:失败

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起义,使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

时间:1907年夏

人物: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

地点:安庆

结果:失败

3、广西起义

时间:1907年

人物:孙中山、黄兴

地点:广西镇南关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时间:1911年4月

人物:孙中山、黄兴、赵声等

过程: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因众寡悬殊最终失败,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结果:失败

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人物:孙武等

4、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5、名称的来历: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6、结果: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湖北军政府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课本习题解答

1、43页材料研读: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为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2、45页课后活动1:B

3、45页课后活动2:

秋瑾的事迹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1893年,秋瑾全家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知识延伸

1、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甲子:

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

2、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1)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

(3)特别注意:天干和地支整除所对应是末位。

3、辛亥革命的含义

辛亥革命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

广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练一练

1、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秋收起义

2、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领导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4、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

A. 兴中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它的首义之地在湖北武昌

C.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它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

材料二   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据清史资料

(1)材料一对联中的首义指的是什么事件?爆发于何时?

(2)材料一、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

1——5   BBBCC

6、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2)材料一持肯定态度,材料二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乱党造反。

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材料一是站在革命派一方的,而材料二是站在清政府一方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END--


往期精彩分享:

2018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知识提纲》

部编版:八上历史《巧记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

部编版: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8—11课课本问题解答

2018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